一个红薯,打通60亿元的酸辣粉产业链;一根丝瓜络,在海外市场卖到十几美金;一粒茶籽,为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出显著贡献……正在进行的河南两会上,“土特产”不仅被写入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更是人大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小麦、花生、芝麻等农产品总产量居全国前列,杞县大蒜、柘城辣椒、温县铁棍山药等“土特产”更是全国闻名。
202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将实施农民持续增收工程,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多位河南省人大代表受访时一致表示,当地的“土特产”已成为兴业强县富民的“金疙瘩”。
“近两年通过‘中国酸辣粉之都’建设,通许县酸辣粉全产业总产值已突破60亿元,带动3万人就业,成为全国最大的酸辣粉生产加工基地。”河南省人大代表、通许县县长憨振强向记者介绍,豫东大地盛产的红薯,通过淀粉、粉条、酸辣粉等深加工,已身价倍增。
“这样的一根丝瓜络,在海外市场能卖到十几美金,还经常断货、供不应求。”在河南两会“代表通道”上,河南省人大代表、信阳市商城县原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杨淑娟介绍,目前商城县丝瓜种植面积超万亩,开发出清洁用品、文创用品、宠物玩具在内的60余种丝瓜络深加工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丝瓜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3700万元。
河南省人大代表杨淑娟在“代表通道”上推介商城县丝瓜络产品。韩章云 摄
“油茶产业为革命老区信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显著贡献。”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法介绍,目前,信阳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140余万亩,茶油年产量近1.6万吨,年综合效益超43亿元。
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上述河南省人大代表也纷纷建言献策。
“通许做好‘土特产’文章,就是把土里种的做成碗里装的、桌上吃的。”憨振强建议,支持通许加快发展红薯、马铃薯等酸辣粉主料育苗、育种及订单农业,推动农产品就地消化增值。通过产业链延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高效转化和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杨淑娟认为,乡村优选特色农产品时应从“我们选产品”变成“市场选产品”,通过市场调研,市场需要什么再去卖什么,通过“互联网+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致富、乡村振兴。
陈世法认为,科技创新对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他希望能支持油茶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围绕油茶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与成果转化开展研究,延长信阳油茶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完)